(本文刊载于《法治日报》2025年9月23日03版)
“您好,12368热线基层治理专线,有什么可以帮您?”
“您好,我是区住建委工作人员,有个物业纠纷我们没调解成功,能不能指导我们调解一下?”
自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深度参与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这样的场景已屡见不鲜。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从平谷法院了解到,一年来,平谷法院聚焦“矛盾纠纷化解”与“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以一条12368基层治理专线,纵向链接三级综治体系,横向集聚全域解纷力量,深度融入区综治中心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构建多元解纷中枢
接收到基层治理工单后,驻区综治中心法官何术清迅速安排特邀调解员与住建委、属地综治中心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特邀调解员通过“背对背”方式,一方面向业主释明小区东口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客观情况及业主应负全责的认定,另一方面向物业指出车库出入口双向车辆交会存在安全隐患,物业应加强管理。最终,双方逐渐从情绪的漩涡中走出,业主同意自行承担损失,物业给予一定补偿并承诺后续将通过安装广角镜、派专人巡查等方式加强安全管理。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平谷区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的生动实践,也是法院立足指导调解职能,携手联动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合力,提升各解纷主体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的实际行动。去年以来,平谷法院深入参与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诉讼服务团队与专职调解团队双入驻。经其他入驻单位化解不了的纠纷,可以通过12368热线向法院“吹哨”,法院将无缝链接指导调解、诉调对接等职能,实现矛盾纠纷分层过滤、高效化解、依法办理。
据了解,平谷法院还在立案大厅设置了区级综治中心工作点,并与综治中心建立案件分流受理机制,强化工作对接联动,确保法院引导的纠纷综治中心“接得住”,综治中心调解的案件法院可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年来,平谷法院专职调解团队受区级综治中心委托参与化解纠纷815件,其中调解成功455件,成功率达55.83%。自建立案件分流受理机制以来,当事人同意由综治中心先行调解的矛盾纠纷2043件,占同期线下新收民商事案件总数的44%,调解成功率达39%。
夯实基层解纷根基
今年3月,平谷法院建立特邀调解员入驻镇街综治中心工作机制,精心选拔18位特邀调解员作为“巡回调解员”入驻18个镇街综治中心,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指导调解、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服务,大华山镇综治中心特邀调解员张贺珍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老张,老张!”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老崔急切的声音传来,“有个关于鱼池占地补助的纠纷,村里、镇里调了好几次都没调成,他们今天都在现场,您快帮我们调调吧。”
原来,某村农户刘某与村委会因鱼池占地补助费产生纠纷,农户认为鱼池和周围的“帮子”是一体的,占地补助应把“帮子”面积算进去,而村委会则认为只按水面面积计算。
接到镇综治中心求助后,张贺珍立即联合镇政府实地勘界、查阅档案、走访老干部,厘清历史沿革和地方惯例。了解到当地有“七分水面三分帮”的习惯,她组织双方重新协商,从法律、政策、乡规民约入手阐明鱼池和“帮子”的不可分性,最终确定新的承包面积计算方式,即确定承包和补助面积为水面和“帮子”面积之和,纠纷成功化解。
平谷法院紧抓镇街综治中心这一基层治理关键节点,通过特邀调解员巡回下沉镇街,实现“直接去基层调解”到“指导帮带调解”的转变,将政法职能下沉到基层治理一线,以“手把手”实践教学赋能基层矛盾纠纷自主化解和治理能力提升。该项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巡回调解员已指导调解155件,成功86件,成功率达55.48%,还开展了多场次的专题调解培训和普法讲座。
形成联合解纷闭环
为实现精细化基层治理,提高服务效率,平谷区委在传统区、镇街、村居三级组织架构之下,对村居进行网格化划分,全区320个村(社区)被划分为3170个微网格,包括法院在内的1397名政法干警下沉到微网格,通过一警多格实现全覆盖包联、全覆盖走访。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扶持新能源发展,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快速铺开。但由于部分区域安装规划、施工标准尚未完全规范,一些因安装位置、高度不当引发的采光权纠纷时有发生。平谷区西沥津村网格员老李在巡查中发现,村民老崔和老周因光伏板挡住采光发生纠纷。为避免矛盾激化,老李迅速上报村综治中心。
接到网格员报送的纠纷线索后,村综治中心立即响应。村委会联合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由驻网格的法院干警进行法律指导。法院干警从法律角度,充分阐述了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行使权利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因安装光伏板侵害了邻居的采光权和通风权,邻居有权要求排除妨害。矛盾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除了线下,入驻网格的政法干警还与网格建立了常态化线上对接机制。对于有指导调解需求的,村综治中心可通过12368基层治理专线向法院提出需求,法院将对接入驻所属镇街综治中心的巡回调解员,联合属地镇街综治中心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