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
丰收时
秋
分
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是自然界阴阳交替的重要时节,亦是农耕文明里满含诗意的丰收时刻。当金风送爽、桂子飘香,五谷丰登的画卷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这不仅是对农人辛劳的礼赞,更是对千年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对土地与生命共生关系的生动展现。
节气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
秋分:农耕文明的节气密码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古人看来,阴阳消长是自然变化的核心规律,秋分正是“阳日损而阴日益”的转折点。此时,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万物收敛锋芒,为冬藏积蓄力量。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新一轮耕耘的起点。农人将金黄的稻谷收入粮仓,又将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土地,完成“春生夏长”与“秋收冬藏”的轮回。
节气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丰收节:土地的庆典与精神的丰碑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
自2018年起,秋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首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承载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切期许。丰收节的设立,是对“农,天下之本”古训的庄严致敬,也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耕智慧的传承。
《焦裕禄》
丰收的喜悦背后,是无数耕耘者的汗水与坚守。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面对风沙、盐碱、内涝的肆虐,他拖着病躯跑遍全县村庄,与老农探讨种粮技巧,在盐碱地上试验治沙法。尽管未能亲眼见证兰考的丰收,他却用“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信念,在百姓心中种出了永不荒芜的“精神麦田”。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农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性写照。
《万物有灵》
丰收从不是人类的“独角戏”。贾平凹在《万物有灵》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土地丰收的“隐形网络”:蜜蜂授粉、青蛙捕虫、蚯蚓松土……自然界的每一次协作,都在为人类的粮仓添砖加瓦。丰收节提醒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
《九月寓言》
乡土文学则从精神层面诠释了丰收的内涵。张炜在《九月寓言》中描绘的洼狸镇,农人随着季节劳作,为一场及时雨欢呼,为一场冰雹痛哭。土地给予他们的,不仅是果腹的粮食,更是对抗苦难的勇气与乡土的归属感。
节气
山中秋已半,蓬荜晏方开。
从土地到心灵的耕耘
秋分至,丰收时
今日之丰收节,早已超越了农业生产的范畴。它是对乡村振兴的呼唤,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更是对每一个“耕耘者”的致敬——无论是面朝黄土的农人,还是守护土地的行者,亦或是在书页间传承土地精神的我们。
“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无饥无忧,何为不乐?”秋分时节,让我们在金黄的稻浪中感受耕作的艰辛,在书页间触摸土地的温度,在丰收的喜悦中汲取勇往直前的力量。愿每一粒种子都不被辜负,愿每一份耕耘都迎来收获,愿我们都能在土地的馈赠中,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秋分&丰收
-完-
云图有声丨让阅读有声音
来源:云图有声
本文编辑:李嘉慧
场馆开放时间
咸宁市图书馆地址
咸宁市图书馆(咸安区浮山街道金桂路165号咸宁市文化中心东楼(C区))
香城书房地址
长安大道香城书房(长安大道143号原新闻出版大厦一楼)
清华城香城书房(书台街75号)
淦河香城书房(水岸澜庭北面)
十六潭香城书房(十六潭公园内香城游乐园东南侧)
南昌路社区香城书房(南昌巷7号)
书台社区香城书房(天洁书华城3栋1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