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仪式感要花很多钱”:纪念日要去高档餐厅,生日要买昂贵的礼物,节日要送精致的礼盒。直到去年因为疫情很少出门,才发现仪式感其实可以很便宜,甚至不花钱,只要用心,在家也能把平凡日子过出滋味。
早餐是我家的“仪式感起点”。以前总是随便啃个面包就出门,现在每天早起十分钟,把吐司烤得焦香,煎一个溏心蛋,摆上几颗圣女果,再冲一杯热牛奶。用好看的盘子装起来,哪怕坐在餐桌前吃十分钟,也觉得一天都充满活力。周末的时候,还会自己做,撒上蓝莓和蜂蜜,配上一杯咖啡,感觉像在咖啡馆度假。
节日的仪式感不用靠“花钱”堆出来。情人节那天,我没有买鲜花,而是去小区里摘了几朵开得正好的腊梅,插在玻璃瓶里,摆在餐桌上;晚上和伴侣一起做了顿火锅,煮了喜欢的食材,边吃边聊天,比去餐厅更温馨。端午节的时候,跟着教程学包粽子,虽然形状歪歪扭扭,但吃的时候格外香;中秋节,在阳台摆上月饼和茶,一边赏月一边聊小时候的趣事。
日常的小细节也能创造仪式感。我给自己定了“每周电影夜”:周六晚上,关掉手机通知,拉上窗帘,用投影仪播放喜欢的电影,吃着自己做的爆米花,仿佛置身电影院。每次读完一本书,会写一张短评贴在书的扉页,再把书放进书架专门的“已读区”,成就感满满。甚至连做家务都能变得有仪式感:放着喜欢的音乐,边唱歌边扫地、擦桌子,原本枯燥的事也变得有趣起来。
仪式感不是“矫情”,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它不需要昂贵的成本,只需要多一点用心:一顿认真做的早餐,一次精心布置的电影夜,一束路边摘的野花,都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生活本就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而仪式感,就是让这些瞬间闪闪发光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