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用户骑行共享单车时,遭遇车辆自动落锁车轮抱死致其受伤的事件,引发社会对共享单车安全隐患的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底,马女士扫了一辆共享单车骑行,骑行没几分钟,自行车就自动落锁致车轮抱死,马女士被摔伤。医院诊断显示,马女士的右脚有三处骨折,两腿都有软组织挫伤,差点还要手术开刀,至少需要休养一个月。虽然否认了是软件技术问题,但平台的工作人员承认,车辆确实带有远程落锁的功能,如果用户忘记锁车或是在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系统可以远程代为锁车。
据媒体调查发现,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曾在北京、上海多地发生。多个平台的共享单车存在骑行中突然落锁的情况,网上发帖和投诉累计至少有40余起。有两家共享单车企业均回应称,经排查未发现软件或技术漏洞,推测事故原因可能包括链条故障、用户误触还车按钮或用户骑行他人未落锁的车辆途中落锁等场景。截至目前尚无消息披露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
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我国共享单车用户数量已突破6亿人,共享单车已成为不少市民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庞大的用户基数下,“远程落锁”功能的安全风险与平台责任界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用户骑行中若因遭遇共享单车自动落锁而受伤,平台该担何责?用户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可主张哪些赔偿?企业应尽到哪些安全保障义务?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胡青春律师的专业解读!
1.若用户骑行中因遭共享单车自动落锁而受伤,共享单车平台需承担哪些责任?
通常情况下,共享单车服务平台与骑行者之间是租赁服务合同关系,骑行者在正常骑行过程中,突然遇到非正常落锁导致受伤,平台可能面临承担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零八条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并在租赁期限内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的用途。如果共享单车存在刹车失灵、自动落锁等故障,导致骑行者人身损害,说明平台交付租赁物不合格,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此外,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三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如果共享单车的质量缺陷是导致骑行者人身损害的直接原因,那么骑行者也可以根据上述规定,向共享单车的生产者或销售者(通常为共享单车服务平台)主张产品侵权责任。
同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平台有义务确保共享单车的安全性,若因自动落锁问题未保障用户人身安全,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综上,骑行者正常骑车过程中,突遇车辆落锁致伤的,可以选择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作为请求权基础向平台索赔。
2.骑行中遭自动落锁受伤的用户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可主张哪些赔偿?
用户可先通过共享单车APP内置的客服系统反馈情况,要求平台处理,若平台处理不当或不予处理,可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进行投诉。若通过上述途径仍无法解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索赔。可主张的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若造成用户残疾的,还可要求平台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
根据具体事故情况,需保存的证据材料主要包括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要注意将车辆编号、锁具状态及周边环境等全面取证;此外,骑行记录、APP弹窗等电子凭证以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医疗费发票、与平台客服的沟通记录,比如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均要及时固定保存,如有目击者,尽量留存好证人的联系方式。
3.共享单车企业自身应尽到哪些安全保障义务?相关部门还应从哪些层面加强监管?
首先,企业需确保投放的车辆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许可,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不存在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其次,在运营过程中,要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如链条等日常维保项目,要保留检修、保养记录等。同时,应向用户提供关于租车注意事项和安全骑行的相关告知和提醒。再次,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对于故障车辆和问题车辆及时召回维修,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共享单车企业的监督检查,要求企业定期报送车辆维护保养情况等数据。建立健全共享单车行业标准,明确车辆安全性能指标。加强对共享单车平台数据的监管,确保平台在发生纠纷时能及时提供相关数据。此外,可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在出现事故时,由第三方机构对车辆进行检测,准确认定事故成因,精准划分责任。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张博 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