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随着中国宣布对日本参议员石平(原名石平太郎)采取制裁措施,一场中日之间的外交角力再次拉开帷幕。几乎在同一时间,日本政府发声,要求中方撤销制裁,表示“不可接受”。作为一个曾经拥有中国国籍、后来为日本右翼势力所利用的政治人物,石平的反华言行不仅触及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创伤,也成为了当前中日紧张关系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口。面对日本的反应,中国政府不仅没有退让,反而“回击”得更为果断而有力,这一行动无疑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石平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与日本历史的缩影。作为四川成都人,石平在中国完成了本科学习,之后前往日本深造,成为一位哲学学者。原本,这样的背景和教育可以为他的人生带来光明的前景,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发生在2007年,他决定放弃中国国籍,选择归化日本,改名石平太郎。自此,他不仅成为了日本公民,还加入了日本右翼政治的阵营,甘心为反华势力效力。
石平的反华言论和行动几乎无所不包。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实性,撰文攻击中国的民族情感,公开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为无不表明他对于历史正义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毫无敬意。更令人愤慨的是,在成为日本议员之后,石平依旧大肆抹黑中国,写书攻击中国政府,甚至在公开场合持续发表恶劣言论,严重挑战中日关系的底线。日本的右翼势力也借助他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对立。
面对石平的反华行为,中国的反应毫不含糊。2023年9月8日,中国宣布对石平实施制裁,冻结其在中国的全部资产,禁止其及直系亲属入境中国,同时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任何合作或交易。这一反制措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一贯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民族尊严的立场。按照中国的《反外国制裁法》,中方有权对损害国家利益的外国个人和实体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这一行动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石平不仅长期抹黑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立场,而且直接损害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在历史敏感问题上,石平不止一次公开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台湾、钓鱼岛、历史遗留问题上,他的言行无疑触犯了中国的红线。中方的反制,显然是对这种行为的必要回应,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正当举措。
然而,面对中国的反制措施,日本政府并没有进行任何自我反省,反而选择站在石平这一反华人物一方,声援他的“言论自由”。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明确表示,石平的制裁“不可接受”,并通过外交渠道要求中方撤销相关措施。日本政府不仅没有约束石平的言行,反而为其辩护,这种做法无疑在国际社会上为日本的右翼势力提供了支持与保护。
日本为何如此维护石平?这一背后的政治考量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极端的反华分子,石平在日本右翼中有着一定的支持基础,他的言行迎合了部分右翼势力的政治需求。在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上,石平的立场与日本政府的部分政策不谋而合。特别是在中日关系逐步升温的背景下,石平成为了日本右翼派系用来对中国施压的一个工具。通过保护石平,日本政府实际上是在为其“反华”言论提供政治庇护,从而进一步激化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面对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9月10日的记者会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林剑强调,中方采取的制裁措施是“基于中国法律、捍卫国家利益、符合国际惯例的正义之举”。对于日本政府无视历史、纵容反华分子、倒打一耙的行为,中国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并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方的这一表态,不仅是对石平及其支持者的回应,也是对日本政府的一次“外交反将”。通过这种公开回应,中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面前,中国将毫不妥协,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涉与挑衅。这一态度的明确传递,不仅表明了中国坚定的立场,也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更为清晰的外交形象——中国对于捍卫主权与尊严的决心不可动摇。
石平事件的外交对抗并非孤立的,它与日本近年来在军事上的激进扩张密切相关。日本防卫省公布的预算草案显示,2026财年日防卫预算将达到8.85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计划在九州部署改良型12式陆基反舰远程导弹,射程覆盖中国沿海地区。这个消息无疑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警惕。
近年来,日本不仅持续加大军费开支,还在不断升级其军备建设,逐步突破“专守防卫”的原则。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日本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时,试图加强军事自卫与进攻能力的表现。而随着日本在军事和外交领域逐步走向右倾,历史的阴影似乎又在重重笼罩。中国对此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蒋斌大校在回应中日军事对抗时指出:“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今天的地区国家决不会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警示,更是对当前日本军事扩张的直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