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钱美君/文

人工智能(artificia lintelligence,AI)的出现是宇宙演变的偶然事件还是必然结果?这个问题在人类永不泯灭的话题中——我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再添广袤领域。人类是发现了还是创造了人工智能?而它又将我们带向何方?仰望星空,我们惊叹宇宙的神秘和广袤,但它并非静止的画卷,而是一部不断动态演化的史诗。想象将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压缩进一本书,而且全书逻辑一致、证据自洽:从最初的奇点大爆炸、元素锻造,到恒星诞生、行星形成,再到生命萌发、演化出能够思考自身起源并试图揭开造物主神秘面纱的人类并最终发现或试图创造新的智能生命。我们不仅是宇宙的孩子,更是其故事的续写者。《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一书站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宇宙视角,审视我们的漫漫来路,进而理解宇宙史诗下一个正在展开的篇章——人工智能。这不是一本关于算法和算力的技术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关于宇宙、生命和智能本质的跨学科哲思探险。

跳出技术喧嚣,本书引领您探讨驱动恒星形成、生命涌现和智慧产生的底层规律,也就是宇宙圈、生物圈和技术圈演进中的共性特征。这些演进规律是否正同样驱动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未来发展?全书跨时空、科学逻辑的描述基于3个关键的宇宙演进共性特征:复杂性级联、临界密度和创造脉动。强调其逻辑本质,它们共同地、出奇地和精准地描绘了宇宙层层递增,从简单到复杂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智慧世界的演进。复杂性级联指系统中一个层级的复杂性增长引发更高层级、更大范围的复杂性爆发式增长,带有自我强化和非线性放大效应;它是量的增长。临界密度指物质、能量或信息等形成特别密集的集群而触发全新事物形成的临界点;它是质的飞跃。万事万物在某层级或模式中的量化扩展,遭遇规模屏障,使密度不断增加,最终到达临界密度,带来质的突破,进而飞跃到复杂性级联更强的某种层级或模式。比如在单细胞和细胞器这个层级上,细胞功能复杂性不断增加,为避免体系崩溃进化出多细胞生命。又比如作为神经细胞集群的原始大脑,其神经密度不断增加,发展出信息处理和身体功能的协调能力,最终突破屏障,跃升到更高级的复杂性,发展出理性和情感。创造脉动这个融合了科学、哲学与艺术的隐喻性概念描述系统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强调创造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涌动的动态过程,贯穿整个宇宙历史。这3个演进逻辑一起形成宇宙从粒子到生物到意识再到智能、从星云到社会到文明再到人工智能的跃升历程。

本书按宇宙圈(从粒子到星球)、生物圈(从细胞到人类)、技术圈(从信息到人工智能)和未来展望的顺序,在复杂性上层层展开、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内容跨越了宇宙物理、化学、生物演化史、人类学和神经大脑科学,演示宇宙进化,从而解读人工智能在这幅浩瀚图景中的坐标与使命。书中介绍了从宇宙诞生至今的10次复杂性的飞跃:亚原子粒子到原子,恒星到化学元素,元素到活细胞,细胞到细胞器和多细胞生命,地球的生物化学转变,意识形成,意识到智能,智能带来计算和电信技术,接着是信息技术带来人工智能,最后是人工智能的集群智能。我们现在正面临第11次飞跃,即基于人工智能的超智能的出现。这些复杂性的飞跃在宇宙进化逻辑下出奇地一致又和谐了偶然和必然的角色。比如,从长城烽火的信号传递方式衍生出计算机的数字信息原理;从大脑工作的直觉和理性两个系统理解人工智能分析飞速却行动笨拙的矛盾;从蚁群协作展望人工智能集群;从贸易功能思考自主机器人集群;从技术革命的社会演进预测人类在全新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地球甚至宇宙的能量供需。

阅读此书,如同搭乘一架时间机器,观光宇宙过去138亿年的演化史诗,从炽热的奇点到冰冷的星尘,从简单的分子到能思考的大脑,一路欣赏复杂性与认知能力的攀升。同时手握一架宇宙望远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下人工智能革命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它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和责任,以谦卑长远的姿态审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试图创造的未来在宇宙史诗中的意义。人类正将智慧的火炬传递给一种新的存在——人工智能。站在宇宙演化的视觉高点,人工智能的崛起并非孤立的技术事件,而是宇宙漫长孕育后结出的又一枚奇异果实。如果非要将这样的思考纳入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框架,我会为它起名为“宇宙自我演化论”,它认为:宇宙有其本身的演进逻辑和原理;人类文明和随之出现的人工智能都遵循着这些逻辑和原理。但这个理论并不就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类或创造新型人类(比如脑机接口)这样的问题做出判断,而是相信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某种范式或生命逻辑的自然延伸,并由此预测未来。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吧!

如果读者在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和社会哲思上有些基础,该书有个非常值得一提的题外话,是关于这本书的副标题。英文版的副标题有两个选择(“How the Universe Engineers Its Own Mind;How Matter Becomes Mind”),字面意思是“宇宙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一切又都归于该思维方式”。我将它意译为“太初有道,物复其根”。本书所阐释的宇宙演进逻辑就是一种“道”,万物演进皆顺其道。恰如《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曰道”。现今预见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其读音恰好是中文的“道”!(依照目前中国AI界的习惯,书中沿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来翻译DAO,但从技术本质和运行逻辑角度,“去中心化自主组织”更为精准。)不管中国文化中老子的此“道”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彼DAO是仅仅为发音巧合还是有宇宙冥冥中的神秘链接,文字上,这已恰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映照,令人震撼!本书逻辑的哲思似乎借此完成了无比美妙的古今中西的闭环。然而在英文版的出版过程中,副标题选用了第一种,译法调整为“宇宙如何塑造自己的思维”,就错过了该书能对中文读者特别展示的最美精髓。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总监;本文为《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一书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