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传媒行业工作的林娜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一,一个上五年级,都在常州头部学校就读。当获悉江苏部分地区可能试行春秋假制度时,林娜感到有些诧异。“常州此前没有春秋假,也不确定今年‘十一’期间会不会推行‘秋假’。”她说。

据了解,近期江苏省推出多项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的新政,例如,学前一年儿童免保教费政策全面落地,小学将全面施行每天1节体育课,中小学实现空调全覆盖。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春秋假”的试行动向。

据江苏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张玥唯认为,探索将春秋假与促进消费相结合,不仅有助于释放旅游市场潜力,也可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优化假日经济结构。

但现实的问题是,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孩子放假,家长却不放假”的照护难题依然存在,如何更好推广,还面临现实挑战。

需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推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们对试行春秋假制度持积极态度。她认为,春秋假对于家庭是“错峰休假”的有益尝试,对于学生则符合“因时施教”的理念,期待其成为校内外结合、家校社联动的积极实践。

中小学春秋假,要来了?

正在准备游学的小学生。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然而,家长群体对春秋假的态度仍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家长担忧,假期安排可能加剧“孩子放假、家长无休”的照管压力,或影响学生的学习连贯性;也有家长视其为家庭长途旅行的良好契机。

一位赵姓家长的孩子在常州某小学读四年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若额外设置假期,可能增加双职工家庭的负担。“我们都需要上班,请假本身并不容易,工作如何交接更是现实难题。”他建议,若江苏推行春秋假,可采取弹性安排:有条件的家庭可自主休假,校方同时提供托管服务,由教师轮值看护,以缓解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的压力。

林娜除关注集中放假带来的出行成本上涨外,也更担忧此举对学业连贯性的影响。她指出,其周围不少家长即便在国庆长假期间,仍会在假期首尾为孩子安排补习课程,导致家庭通常只能选择短途周边旅行。因此在她看来,单纯通过增设春秋假以延长总假期天数,实际意义有限。

不过,林娜仍期待推行春秋假。她说,家长所在单位应予以相应支持,方便请假照护。同时,她建议不同城市实行轮流放假的机制,通过错峰假期缓解集中出行带来的拥堵与费用上涨问题。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永辉提出在全国推行“春秋假”的建议时也谈道:推行“春秋假”制度,可为国人提供更多出行选择。特别是对于家庭出游而言,家长可在“春秋假”期间带薪休假陪伴孩子,是寒暑假之外可行的时间窗口。同时,“春秋假”也可促进假日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一假期出游集中带来的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庄惠芬指出,若想春秋假全面普及仍需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她分析,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家庭可能选择研学旅行,而农村孩子可能面临“假而不休”的现实困境。对学校而言,当前中小学课程内容和课时已相当饱和,尤其是初高中阶段,一些学校会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因此亟须建立相应机制以保障春秋假顺利落地。

此外,她提到,春秋假也可作为组织集体研学活动的契机,但这也伴随一系列新挑战:学生离校期间的安全责任如何界定?集体外出活动风险较高,应如何规范管理?假期是否变相增加教师工作量,教师的工作与休息权益又该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都需在政策推行过程中予以充分考量与解决。

专家:建立“必放+选放”弹性实施机制

事实上,春秋假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秋假。这些政策为中小学春秋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966号建议提出“增设大中小学春秋假期,建立错峰休假制度促进旅游业均衡健康发展”。同年10月,教育部答复称,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从十余年的政策推进中可见,春秋假话题屡被提及,持续引发公众关注。2024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3%的受访者支持在更多大中小学推行春假制度。

实际上,已有部分地区率先开展春秋假试点。早在2004年,杭州就出台了《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

今年3月,杭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孔永国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杭州推行春秋假的首要目的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其次,是让学生在学期中获得一段休息调整的时间,更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课堂,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杭州某小学校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杭州实施春秋假制度多年,家长和学生已逐渐形成习惯,每年放假时间由各区教育局统一发布。他观察到,绝大多数家庭对该政策持支持态度,学生多出几天休息时间,家庭也更容易统筹安排旅行,整体反响积极。

针对部分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该校长表示,杭州各学校提供托管服务,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将无人照看的学生集中组织社团活动或课程。托管规模根据实际人数灵活调整,利用现有师资和场地,并不额外增加学校负担和成本。

杭州某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徐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已开始兴致勃勃地规划即将到来的“秋假+国庆”长假安排。她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虽尚未体验过春秋假,但班级中多数家长都对这一政策表示支持。“非常期待,这相当于一次错峰出行的好机会。”徐聪表示,“之前假期带孩子去北京,故宫、博物馆常常预约困难,现在可以趁人少好好参观。”至于家长请假的问题,她认为可通过调休或年假等方式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杭州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春秋假实施的通知》,明确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春秋假托管服务。

除杭州外,也有部分地区在推进春秋假试点工作。在时间安排上,除了将春假和清明、“五一”等法定假期“凑整”连放外,有些地方探索结合传统节日、地方风俗、气候特点设置放假时段,多为2至3天。

例如,湖北省恩施市自2014年起便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春假,今年春假与清明节连休共五天。今年8月9日,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将在新学年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春秋假试点,秋假3天、春假2天,合计5天。9月2日,浙江省绍兴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绍兴市提振消费政策》时,也正式宣布将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

不过,前述校长表示,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可对秋假时间进行优化。他指出,“将秋假安排在11月上中旬或许更为合理。当前不少地区将秋假与国庆假期相连,总时长虽增加了,但暑假刚结束不久又放长假,秋假的休息调节作用可能被削弱”。

他表示,与国庆假期“凑整”连续放假,实质上只是假期的简单延长,而若将秋假调整至11月份,则相当于在学期中段新增一个独立假期。“国庆节后至寒假之前的学习周期较长,此时安排假期对孩子来说,会更喜欢。”

庄惠芬指出,为更好推进春秋假,教育部门应进行制度设计与政策配套,建立“必放+选放”模式的弹性实施机制,规定基础假期天数,允许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时间;实施“学段差异化”安排:小学可适当延长,初高中酌情减少;推行“错峰放假”制度:区域内学校分批放假,缓解公共服务压力。

此外,她认为,政府部门需要完善法律保障,推动父母陪护假与孩子春秋假衔接,并出台相关假期管理条例,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同时,整合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建立资源支持体系,设立专项财政补贴,支持农村学校开展有质量的假期活动。

“应建立‘省级指导、地方统筹、县校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假期即课程、休息亦成长’的新型教育生态。”庄惠芬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林娜、徐聪为化名)

记者:陈淑莲(149793680@qq.com)

编辑:孙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