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截图
9月9日,#父亲为和女儿联系生活费分4次给#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络热议。
据媒体报道,湖北一位父亲曹先生,与18岁的女儿“拉钩”立下约定:每月生活费2000元,但不是一次性转账,而是分四次发放——每月1日、10日、20日各转500元,最后一笔500元则作为“月底全勤奖”发放。而领取“全勤奖”的条件,是女儿每天主动向家里发一条消息——可以是一个标点、一张图片,甚至一段短视频,只要有所联系,都算达成目标。
有网友认为,父母用心良苦,有助养成规划习惯;也有不少网友提出反对,认为父母掌控欲太强了,孩子终究会长大,该放手了。
针对网友争议,父亲发声回应,女儿性格内向,这是她第一次离家远行,作为父母难免牵挂。如今,“约法三章”已实行几天,女儿不仅每天主动联系,还会分享校园生活的细节:“洗澡要刷卡,洗衣服有洗衣机”“同寝室的室友都很友好”……他还说,武汉距离仙桃不远,他争取每月到学校看一次女儿。
怎样看待这位父亲的做法?“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督促和管理孩子,是不愿意放手的表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这种打卡式的管理,并不能够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反而充满了支配欲、控制欲,可能导致孩子无法独立,并越来越远离父母。
那么,在孩子刚刚步入大学的特殊时间点,家长到底该如何和孩子相处,把握好分寸?
在熊丙奇看来,一方面,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做好理财规划,比如跟孩子一起测算进大学后,究竟每个月需要多少钱,让孩子做好日常开支安排。另一方面,学会放手,多了解孩子,学会在过程中去履行家长的职责,但并不是说要事无巨细,而是懂得给孩子空间。“如果家长特别不放心孩子,那可能孩子本身就有各种不好的习惯;但如果孩子本身有良好的习惯,家长的过度干涉,将来可能与孩子之间产生信任问题。”
“读大学的孩子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熊丙奇说,家长要杜绝做“巨婴”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的信任,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这才是更重要的。